百年京張 見證鐵路發展國力飛躍
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智能高鐵
北京延慶,長城腳下,青龍橋車站旁,詹天佑雕像屹立于此。
1909年9月24日,京張鐵路正式建成。這是中國人自主設計和建造的第一條干線鐵路,打破了“中國人不能自建鐵路”的斷言。
2019年12月30日,京張高鐵開通運營。它是世界首條時速350公里智能高鐵,實現了有人值守的自動駕駛。
百年奮斗,京張圓夢。習近平總書記深情點贊:“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進水平,從時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張線見證了中國鐵路的發展,也見證了中國綜合國力的飛躍。”
從“人”到“大”,京張高鐵見證實力躍升
不到5分鐘,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從12公里長的京張高鐵八達嶺隧道呼嘯而過。在它的上方,S2線列車“長城號”穿行在京張鐵路“人字坡”上,用時78分鐘。
燕山山脈,山高坡陡。百余年前,為破解火車爬坡難題,詹天佑用鋼軌書寫了一個“人”字。今天,八達嶺隧道在地下穿過“人”字交點,構成一個“大”字。
從“人”到“大”,中國鐵路實現了從自主設計修建零的突破到邁向世界最先進水平。
到點自動發車、區間自動運行、到站自動對標停車、車門站臺屏蔽門聯動開啟……京張高鐵在全球第一次實現了運營時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動駕駛。
“依托自動駕駛系統,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列車從制動到停車,停準誤差在10厘米內。”國鐵北京局懷柔北機務段京張車隊黨支部書記王海濤說。
看線路,京張高鐵配有全天候“聰明大腦”,依托北斗衛星導航和地理信息系統(GIS),完成運營、調度、維護、應急等各項工作。通過“聰明大腦”,管理者可以對全線每一座橋梁、每一米鋼軌、每一段路基進行全天候監測,零件是否老化、路基是否沉降、信號是否損壞,盡在掌握。
看裝備,復興號智能動車組全車布有2000多個監測點,對自身狀態全面監控,實現智能運行。“在北斗系統的支持下,動車組將根據地勢、路況等情況自動計算最優駕駛方式,自動提速和降速,平穩運行、全程絲滑。”中車長客股份公司高級工程師張國芹說。
國際鐵路聯盟(UIC)評價:“京張高鐵是迄今為止鐵路行業中的杰出人工智能實施案例。”
京張高鐵開通當天,中國高鐵里程達到3.5萬公里,居世界第一。時至今日,中國鐵路總里程突破16萬公里,高鐵里程超4.6萬公里。一張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鐵路網和最發達的高鐵網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改變著中國。
從“優”到“強”,京張高鐵標注創新高度
智能,京張高鐵最亮眼的標簽。智能京張,離不開智能建造,其背后是中國基建的強大實力。
三維模型助力,京張高鐵實現全線智能設計。
“瞧,這是網上的京張高鐵。”中鐵設計集團副總工程師呂剛打開了數字孿生模型,無論是高山、車站抑或是軌道、橋墩,全都三維立體可視。
為實現智能鐵路的建設目標,京張高鐵進行了67項智能化專題科研,在全球首次實現了全線、全專業、全過程三維智能協同設計。
“我們首先利用前期的勘探、測繪數據生成地理孿生模型,然后導入自主研發的智能算法,進行智能選線和工程設計。”呂剛介紹,依托三維智能協同設計,選線效率和質量大幅提升,其生成的數字孿生模型還可實現施工建造精細化管理,為后期智能運營提供數字檔案。
智能盾構掘進,京張高鐵開啟智能建造先河。
“前一秒高樓林立,轉眼間便進入地下”,列車從北京北站開出不久,便進入了清華園隧道。
這條隧道不簡單。與北京地鐵10號線、15號線、12號線相交而過,長距離并行地鐵13號線,下穿7處重要城市道路、百余條重要市政管線……怎么辦?智能建造來幫忙。建設者采用先進的泥水平衡盾構機“天佑號”進行掘進,并建立了盾構智能掘進可視化云平臺。
“這相當于為盾構機裝上了‘天眼’,時刻掌握隧道和周邊構筑物的變形情況。”中鐵十四局京張高鐵清華園隧道盾構負責人趙斌說,這一措施有效提升了施工精度,沉降誤差不超過2毫米。
不僅如此,清華園隧道還實現了管片、軌下結構的全預制機械化拼裝。盾構機走過之處,隧道已“精裝”完畢。
再看八達嶺長城站。世界上埋藏最深、地下面積最大的高鐵站,相當于把一幢30層高的大樓埋藏于深山之中。
研發隧道結構智能健康監測系統等,運用人車定位系統、智能交通指揮中心、視頻監控信息系統……“我們用最智能、最先進的技術完成車站建設,做到施工地表零沉降、重要文物零影響。”中鐵五局高級工程師胡維說。
“京張高鐵是我國智能鐵路最新成果的首次集成化應用,開啟了中國智能鐵路新時代。”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平說。
從“線”到“網”,京張高鐵支撐區域發展
100多年前,京張鐵路是京包鐵路的首段。從包頭乘火車進京,火車要慢慢悠悠地走上一夜才能到青龍橋站,換了車頭之后,還要花上半天時間才能到北京主城區。
100多年后,京張高鐵的開通,將北京到張家口的鐵路運行時間從原來的3.5小時縮短到1小時左右。此外,張呼高鐵、大張高鐵同步通車,京津冀地區的居民得以實現“內蒙古大草原一日游”。
列車飛馳,重構時空,區域發展迎來新變化。
——交通互聯,區域經濟添活力。
國慶假期,京張高鐵客流滿滿。“一直想去美麗的小城崇禮看看,這次國慶假期我們來了一場山地戶外徒步!”來自北京的劉先生豎起大拇指,秋天的崇禮風景如畫、寧靜美麗,冬奧之城有別樣的美。
雪季將臨,冰雪經濟整裝待發。“我們滑雪場已經準備好迎接各地雪友,下了高鐵,就有免費接駁巴士。”富龍控股集團品牌營銷中心品牌經理孫琰說,去年雪季周末客流有五六千人,今年預計會進一步增加。
——時空壓縮,產業發展布新局。
京張高鐵開通后,河北張家口市融入了首都“一小時經濟圈”。依托綠電資源優勢,秉承“研發和算法在北京,數據和算力在張家口”的思路,張家口市沿著京張高鐵進行產業布局。目前,建成和部分建成投運數據中心項目29個,投入運營服務器超150萬臺,算力規模約2.28萬P(1P約等于每秒1000萬億次計算速度)。
京張高鐵構建起“一小時生活圈”,崇禮成長為馳名中外的滑雪勝地……一條高鐵,把京張兩地越拉越近。截至今年9月底,京張高鐵累計運送旅客5068萬人次,平均上座率達72.9%。
百年京張,承載著復興夢想,開啟了新的未來。
“這些年,京張高鐵的技術成果陸續推廣應用到了京雄城際鐵路、福廈高鐵、印尼雅萬高鐵等重大項目。以京張高鐵為基礎,我們構建了智能高鐵技術體系,已被國際鐵路聯盟采納,為世界智能鐵路建設提供了中國方案。”國鐵集團科信部標準處副處長陳源說。
《 人民日報 》( 2024年11月13日 01 版)
精彩推送
- 百年京張 見證鐵路發展國力飛躍
- 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新網
- 成一事莫留多憾
- “人從眾”模式開啟!中國航展開幕首日兵器館人氣爆棚
- CBA俱樂部杯賽青島賽區開賽 北京北汽收獲開門紅
- 新疆鐵路客發量首次突破4500萬人次
- 并網發電!西藏阿里地區“多功能充電寶”又+1
- 秘魯學者談APEC:中國是全球經濟體系中的關鍵角色
- 進博會上的華商——助力海外產品與中國市場更快更好“相遇”(僑界關注)
- 預防維生素缺乏的好辦法,就藏在一日三餐里 | 吃出健康來
- 部分1分起投 理財產品申購門檻調整
- 金價下跌 金飾跟降
- 加強國際合作 應對氣候變化
- “粵海圖強”兩岸新媒體灣區行在珠海啟動
- 11月13日央行開展233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
- “雙11”廣東省快遞包裹攬投量再創歷史新高
- 中國花樣滑冰隊全力備戰中國杯
- 四川甘孜州:稻城亞丁牛奶海如藍寶石鑲嵌群山
- 教育部部署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工作
- 探訪快遞物流基地 奮戰“雙十一”正忙
- 組織自助游有風險 法律責任不能AA制
- 三部門發文嚴禁小學超前超綱教學
- “老”話劇靠什么留住“新”青年
- 【這個城市有點潮】福建武夷山:一葉“大紅袍” 茗香漫青山
- 中新真探:糖尿病都是吃糖太多導致的嗎?
- 李子柒回歸傳播非遺,“抖音精選”上線專題頁展現更多精品內容
- “草原村排”火了
- 中國U19男足主教練:通過“熊貓杯”比賽來考察球員狀態
- 香港消防處攜手內地駐港電信網絡運營商 共促智慧消防建設
- “一帶一路海外工程科普營”走進秘魯:科技人文交流拉近心靈距離
- 貨拉拉“下鄉”記:東北秋菜搭上“互聯網快車”直通大市場
- “雙十一”的中國物流業:向偏遠地區和海外擴容
- 中國寬體客機C929簽約首家用戶 C919和C909新簽130架訂單
- 中證協:2023年證券公司助力實體經濟直接融資6.39萬億元
- 香港首次派代表團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
- 超3萬人赴會!玉湖冷鏈成都環球美食嘉年華交易火爆
- “秋招”季如何拿下心儀offer?大健康產業創新選擇虛位以待
- (進博故事)高通中國區董事長孟樸:與產業緊密合作共拓全球市場
- 殲-10C飛行表演現場“哇”聲一片
- 航展首日 中國商飛簽下130架飛機訂單
- 航拍江西廬山西海初冬日落 天光湖色交相輝映
- 2024四川國際友城合作與發展大會成都啟幕
- 中國—印尼合格評定合作機制正式建立
- “甘肅(不)土特產”系列文創 受年輕人青睞
- “雙十一”吉林以舊換新推動“暖經濟”升溫
- 三部門:前移防控關口,有效減少幼兒和小學生近視發生
- 貴州雷山苗族民眾歡度苗年和鼓藏節
- 武漢都市圈環線高速建設加速 高家墩大橋啟動頂推施工
- 大衛·貝克漢姆:退役11年后,我依然想念球場
- 八閩風物文創產品亮相第七屆福建文創市集
- 似羊耳又如蒜瓣 云南龍陵首次記錄大花羊耳蒜
- 云岡石窟“音樂窟”因數字化采集封閉一個月
- 農民工遭遇欠薪怎么辦?檢察官支招
- 中新真探:晚上經常起來尿尿是腎不好嗎?
- 東西問丨徐克謙:中國哲學對世界共同面對問題的啟發
- 吳靜:雕塑大師羅丹為何鐘情中國藝術品收藏?
- “海南僑鄉第一宅”迎百年慶典 印尼蔡家后裔:我們的根在這里
- 中國M2增速企穩回升 10月末達7.5%
- 中國個人住房貸款增長出現好轉
- 中國質量協會:空調行業用戶滿意度指數創歷史新高
- 2024中國國際竹產業交易博覽會開幕 上萬件全竹產業鏈產品亮相
- 浙江文化觀察:新時代為什么需要胡公文化?
- 第25屆廣東省體育博覽會專設“十五運成果專區”
- “漫畫人文鄉村”主題漫畫成果展在浙江寧波開展
- 著名僑鄉廈門集美成功轉化人文優勢為高質量發展動能
- 2024江西民營企業100強發布 入圍門檻為43.17億元
- 2024年國際南少林傳統武術大賽在福建泉州開賽
- 上期所:增強一線監管能力 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中新網
- 首屆中亞國家室內田徑邀請賽在烏魯木齊開幕
- 香港成立應用科學大學聯盟
- 澳門居民11日起可在橫琴免費看診拿藥
- 華人武者匈牙利傳武:從少林弟子到特警“總教頭”
- 中國A股周一上漲 半導體板塊持續走強
- 恒榮匯彬:智能AI時代的機遇與挑戰
- 奏響“創新奮進曲” 浙江嘉興吸納社科志愿者1400多人-中新網
- 四川森林滅火專業技能比武啟幕 210名選手賽場一決高下
- 臺商在皮革廠內建生態池 環保二層皮受世界品牌青睞
- 中國電科400余項展品亮相中國航展 全面展示軍工電子全產業鏈
- 杭州兩年內組織至少千名建筑師、工程師“下鄉”服務
- 記者手記:黃土高原窯洞“普查記”
- 中國與摩洛哥校企合作 共建綠色能源與先進材料聯合實驗室
- 浙大黑珍米與蜂蜜雙豐收 大米每公斤售價40元
- 記者手記:在千年古縣岐山當“文物普查員”
- 中國航發攜60余型展品亮相中國航展 近半數為首次公開展示
- 萬里山河路丨運城有一座神奇的七彩鹽湖,是文明搖籃也是網紅打卡地
- 青海:政府購買服務讓四類特殊群體免費收看有線電視
- “雙十一”觀察:銀發族的消費潛力還有多大?
- 中國首發生態公報:收錄浙江洞頭“藍色海灣”整治
- 【烏鎮觀潮】水鄉鏈接世界,遇見智能向善的數字未來
- 一座碼頭:千車出海,萬糧進港
- 他們不曾飛上藍天 卻常年守護著祖國神圣領空
- 一城文韻滿城新丨解碼長城“基因” 磚石間為每座城池找到歸屬
- 解鎖新場景新玩法 各地“秋冬檔”特色文旅活動掀起消費新熱潮
- 廣西拓展與東盟出版合作空間 “文學桂軍”破圈傳播
- 多領域先行指標釋放“暖意” 中國經濟“枝繁葉茂”向好回升基礎繼續鞏固
- “舌尖經濟”成中國企業出海印尼新賽道
- 南京云錦:逐花易色 把燦爛云霞織進煙火人間
- 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143萬輛 同比增近五成
- 青海油田天然氣日產量保持在1660萬立方米以上
- 山西左權:科技賦能 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