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雙忍:生態空間經濟分析
在國土空間中專門規劃出自然生態空間,奉行人與自然的空間約定,是新時代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嶄新篇章,是21世紀中國式現代化的創新之舉,也是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的壯麗之舉。
生態空間是以生產生態產品或提供生態系統服務為主體功能的國土空間。生態空間經濟是生態產品或生態系統服務生產、再生產的經濟活動。生態空間經濟,也是生態產品經濟、生態服務經濟。生態空間經濟學是以自然生態空間生態資源科學利用為對象,從自然生態空間經濟現象出發,研究自然生態系統服務或生態產品可持續發展規律的科學。生態空間經濟學,也是生態產品經濟學、生態服務經濟學。生態空間治理,即是遵循生態空間經濟規律,讓自然生態系統更好地生產、更優的服務。
(一)元空間、元產品、元產業
(資料圖片)
在現代經濟價值核算體系中,把以生產農產品為主的農業經濟活動列為第一次產業,把加工制造業經濟活動列為第二次產業,商品貿易服務業經濟活動列為第三次產業。
其實,人類的經濟活動并不是從生產農產品開始的。在農業社會之前,經歷了漫長的采集、狩獵經濟活動時期。傳說中的華胥氏、伏羲氏、女媧氏,就是采集、狩獵時期的代表人物。采集、狩獵就是從自然生態系統中獲取物質、能源和信息——采集植物葉片、果實,獵取動物血肉、皮毛,樹木枝干、材料,采集、狩獵所得產品皆是自然生態產品。采集、狩獵富余的差異化產品,也在小范圍進行交換,形成了與采集、狩獵活動相匹配的產業鏈、經濟鏈。人們在采集、狩獵過程中學習觀察自然現象,掌握順應自然常識,從自然生態系統獲得了用來種植、養殖的動植物,開辟種植、養殖空間,開展農業活動,發展農業經濟,形成農業社會,創造農業文明。至此,農業經濟從自然生態空間中分化出來,并自立空間——農業空間。
在農業文明的基礎上,展開了工業文明進程,發展出工業經濟、商貿經濟、知識經濟、互聯網經濟,第二次產業、第三次產業聚集于城鎮,形成了城鎮社會、城鎮文明,并自立空間——城鎮空間。在農業、工業、服務業發展過程中,不僅占據了最優渥的自然生態空間,而且持續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提取物質、能量和信息,留存下來的自然生態系統因被嚴重掏挖而陷入衰退,甚至衰竭,直至崩潰,加劇了風蝕水蝕,導致了水土流失、風沙肆虐、旱澇交替,生態災難四起、生態危機重重。接踵而至的生態環境事件,一次又一次逼使人們加深認識人與自然關系。人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人與自然休戚與共,自然向人類提供了多種多樣的生態系統服務,除最基本的(1)供給服務——提供水、食物、燃料、材料之外,還包括(2)支持服務——涵養水源、保持土壤、基因傳播、生物多樣性;(3)調節服務——固碳釋氧、防風固沙、凈化空間、凈化水質、蓄滯洪水,以及(4)文化服務——四季物候、娛樂旅游、益智怡美等等。自然提供的生態系統服務,即是自然生態產品,本文簡稱生態產品。
新時代中國,著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創造人類文明新形態,科學規劃國土空間,明確規劃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以及連通三大國土空間的過道空間(線性空間),實現三大主體空間在物質、能量和信息互聯互通、相互支撐。城鎮空間以提供制造品、服務品為主體功能,農業空間以提供農產品為主體功能,生態空間是自然生態空間,以提供生態產品為主體功能。
一般認為,生產服務品的產業是第三次產業,生產工業品的產業是第二次產業,生產農產品的產業是第一次產業。那么,生產生態產品的產業應該歸隊第幾次產業?本文以為,地老天荒,自然生態系統生產生態產品由來已久,遠在三次產業發生之先,不能將其排列在三次產業之后,不能稱其為第四次產業,而應當將其列在第一次產業之前,稱其為初次產業或是“元產業”。也許,稱其為“元產業”更符合實際。這是因為,所有的生命以碳為基,人類也不例外。生命之碳,蓋源于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綠色植物是無機界與有機界物質和能量轉化的樞紐。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能力,即是綠色生產力。綠色生產力是生態系統初級生產力,也是元生產力。自然生態系統服務,即生態產品是元產品,生產生態產品的生產是元生產,由此而來的產業是元產業。在元產品、元生產、元產業的基礎上,人類創新創造,完成第一次產業革命,形成了一次生產、一次產品、一次產業——種養業,繼而推動第二次產業革命,創造出二次生產、二次產品、二次產業——制造業,第三次產業革命是智能化,創造出智慧產品——知識信息服務業。生產生態產品的生態空間是國土空間中的原生空間——元空間,農業空間是從元空間分化獨立出來的次生空間,城鎮空間也是分化獨立的次生空間,過道空間是連通元空間與次生空間的次生空間。
地球陸地表面空間是有限空間,當次生空間一再擴張時,必然不斷擠壓侵占原生空間,導致了元空間“失血”,“元氣”外漏,元生產萎縮,元產業斷鏈,元產品斷供,直接危及次生空間、次生產業可持續發展。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必然要回補反哺元空間,保護修復,補鏈強鏈,恢復生態系統功能,增強生態產品供給能力。這是生態空間治理的真諦所在。推進生態空間治理,就是要阻止生態空間“失血”,補充生態空間“元氣”,修復生態系統功能,恢復生態空間生產力,建立健全生態空間友好型經濟體系。
生態空間具有載體功能,是一切自然生態活動的空間容器。生態空間承載著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進行著生生不息的生態過程,源源不斷地提供生態產品、生態服務。生態空間上的光熱水氣土,是無機的生態資源,是對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的“給養”,經過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產出生態產品。參與生態過程的生物體系是決定生態產品生產效率的關鍵機器設備,其中最為關鍵的角色是綠色植物。生態產品、生態服務是生態系統、生態過程形成的生態成果。生態空間上的生物體系“攝入”陽光、空氣、水、土壤養分,“合成”生態產品、生態服務。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自然生態系統一直向人類經濟社會系統輸送物質、能量和信息,經濟社會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深度耦合在一起。但是,現有的經濟核算體系并沒有計入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貢獻。深入分析不難發現,其根源在于,生態系統的生態產品曾經源源不斷、無限供給,并不具有經濟學上的稀缺性。因“無限”而“無價”“無償”,形成生態空間“公地悲劇”,加速生態空間萎縮、生物體系簡化、生態系統衰退、生態過程式微、生態產品稀缺。經略生態空間,向自然投資,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發展元產業,增加元產品,已經成為21世紀人類文明大趨勢。
生態系統服務從無償到有償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大事件,也是地球生命演化史上的里程碑。在地球表面生物圈中,不同的生態空間具有不同的無機生態資源,形成了不同的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產出不同的生態產品,提供了多樣化生態服務。向自然投資,為生態系統服務付費,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換,需要攻克一連串高度復雜的經濟學難題。
(二)生態產品的經濟特性
大熊貓憨厚可愛,金絲猴靈動頑皮,朱鹮親善和美,人們從自身的經驗出發去認識和評價動植物,并以自己的喜好做出價值判斷。截至目前,難以用科學方法評判生命共同體中不同動植物的生態地位,也缺乏有效計量生態產品經濟價值的精致工具。生物體系復雜、生態系統多樣,復雜而多樣是生態產品與生俱來的特性。洞察自然現象,分析生態模式,理論抽象概括,科學識別生態產品在生產供給與消費需求上的經濟特性:
在生產供給方向上,生態產品具有(1)組織自主性。與社會組織的經濟活動相比,生態產品生產由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自行組織,小部分情況下人工予以了必要的輔助、維護和管理。生態產品更多凝結了自然精華,而非社會勞動。(2)生態過程性。生態產品是自然生命過程產物,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發展演化產物。正因為過程性,生態產品是一組生態系統服務流,也是物質、能量和信息流,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生態系統服務能力具有不確定性、瞬時性。(3)產品地域性。每一特定地域,因緯度、海拔不同,在生態空間上形成了光熱水氣土等生態資源的多樣化組合,由此生成多樣化自然地理景觀、多樣化的生物體系、多樣化生態系統、多樣化生態過程,并帶來多樣化的生態系統服務流、生態產品流。(4)時序季節性。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四季輪回,白晝交替,地球與太陽關系發生周期性變化,直接影響生態資源時空組合,影響生物體系結構、生態系統功能和生態運作過程,繼而影響到生態服務流、生態產品流。總體而言,在夏季,綠色植物開足馬力生產,自然生態系統處于滿負荷的“凈生產狀態”,形成強勁的生態系統服務流、生態產品流。進入冬季,綠色植物葉片脫落,關停了“生產線”,自然生態系統處于“凈消費狀態”,無力輸出生態系統服務流、生態產品流。
在消費需求方向上,生態產品具有(1)剛需性。生態產品是生命支持系統,人與自然共享生態產品。然而,人是生態產品最重要的需求方,人的生命須臾離不開生態資源——光、熱、水、氣、土,也離不開生態系統服務——經過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處理的空氣、淡水,適宜的生態環境。生態產品生產與消費,皆是生命過程剛性活動,缺乏價格響應、價格彈性。(2)公共性。生態系統服務流、生態產品流是每一個生命所需要的支持服務,生命共同體享有平等消費權利。由此,生態產品獲得了公共產品屬性。除生態系統供給性服務外,生態產品不具有排他性,只能實行無限額、無支付消費。(3)非標準性。生態空間多樣性帶來了生態資源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遺傳多樣性,決定了生態產品多樣性。多樣性生態產品,由自然規劃設計、自然生產制造,不具有生產制造標準,也不具有消費標準、交易標準,這是生態產品市場機制失準、失效的深層原因。(4)稀缺性。在一定意義上,生態服務流、生態產品流向來就具有天然的稀缺性,這就是生態周期性稀缺——干旱期、風雨期、溫暖期、寒冷期;生態時序性稀缺——冬季稀缺、夜間稀缺,以及地帶性稀缺——高緯度、高海拔地帶,生態產品生產季節短,消費季節長,供給與需求矛盾突出。隨著人口規模與經濟量級擴張,生態產品需求增加,加之擠壓生態空間、損害生態系統、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不足,從周期性、時序性、地帶性稀缺轉變為全時空稀缺——生物多樣性銳減、水土流失嚴重、洪澇風沙危害、荒漠化加劇,以及水污染、空氣污染、土壤污染……空氣質量、飲水質量、食物質量堪憂。
生態空間經濟學既深入研究生態產品生產供給規律,又科學分析生態產品需求消費特性,探尋增加生態產品生產和提升生態產品質量的發展路徑,有效滿足人民群眾對生態產品消費需求,支持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產品的發展路徑
元空間分化獨立出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過道空間之后,保留下來的生態空間,也鮮有未被人類掏挖利用的“處女地”。經過長期掏挖利用,在生態空間留下了如斑禿一般的“生態窟窿”“碳窟窿”。生態空間賬戶“入不敷出”,形成了巨大的“生態赤字”。不同生態空間,“生態赤字”程度有所不同。巍峨陡峭的大山脈,因掏挖利用難度大而“生態赤字”小,一定程度上保有了生態原真性、完整性;一般的山坡地,已經被長期掏挖利用,留下支離破碎的次生植被,原真性、完整性多已丟失,表現為退化的灌木林;平坦的山丘,已被掏挖一空,原真性、完整性歸零。因過度掏挖利用,生態空間呈現“去綠化”,葉面積指數高的喬木減少,葉面積指數低的灌草面積增加。“去綠化”也是“低能化”,高載能的生態空間萎縮,低載能的生態空間擴張。在綠色植被衛星影像圖上清晰可見,黃色的低產能的荒漠空間擴張,淺綠色的低產能的草原、灌叢空間擴張,深綠色的高產能的森林、濕地空間受擠壓而極度萎縮。
生態空間“去綠化”“低能化”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造成生態資源——光、熱、水、氣、土嚴重流失。過去,人們只注意到水土流失。其實,光、熱、氣也在流失。自然進化的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態空間,其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能夠有效轉化利用生態資源。掏挖利用過的生態空間,“生態窟窿”“碳窟窿”無法有效轉化利用生態資源。生態空間是生態產品庫——綠色碳庫、綠色水庫、綠色能庫、綠色基因庫(DNA)。綠色植被是生物體系之根、生態生產之本,“含綠量”下降,必然意味著生態空間載碳量、載水量、載能量以及載信量全面下降。生態系統退化,也是生態服務能力、生態產品生產力衰退,其基本路徑是深綠→淺綠→失綠。反過來,生態系統修復,也就是促進生態服務、生態產品生產,其基本路徑必然是綠色回歸:失綠→淺綠→深綠。推動生態空間治理,就是促進生態空間綠色革命,增加生態空間“含綠量”,實現生態空間“高能化”,全面提升“四載力”——載碳力、載水力、載能力、載信力,讓綠色寶庫由“干癟”走向“豐盈”,滿載生態服務、生態產品。
首先,實行休養生息。停止掏挖、及時止損、恢復元氣。實行天然林禁伐、草原禁牧休牧、野生動物禁食、野生植物禁挖、河流湖泊禁漁、封山育林,以及生態保護地——林地、草地、濕地、荒漠,禁止開發利用、建設占用,皆是阻擋人為活動干預,實行休養生息,推動自然生態系統恢復元氣,實現生態產品恢復性增長的治本之策。在生態空間上施行的各種“封”“禁”,其本質就是向生態空間權利人施加了經濟權利限制。由此而滋生的生態系統服務屬于公共生態產品,國家和地方政策要向生態空間權利人支付生態系統服務費——生態效益補償金。
其次,人工促進修復。自然修復直接投資少,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好。但是,自然修復曠日持久,時間成本大,往往是跨代事件,難以有效滿足當代人的生態服務、生態產品需求。有研究表明,依靠自然生態力量,完成草原生態系統修復大約需要30年時間,灌木林生態修復大約需要50年時間,喬木林生態修復大約需要100年時間。沒有綠色植物,就沒有自然生態系統。人工輔助自然修復,就是推行人工植樹種草、森林撫育,向生態空間輸入必要的物質、能量和信息。國家和地方政府開列造林綠化資金,成為生態空間人工修復最重要的出資人。
第三,推行分區管制。“分區管制”也是“分區而治”。不同生態空間的生態服務價值、生態產品生產能力不同,在空間管制、空間治理措施上也有不同。(1)最具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的生態空間,也是生態產品高產、生態服務高值空間,被劃入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實行法律法規強制保護,并建立專門保護機構負責生態空間管理、生物體系保護、生態系統維護、生態過程監管。自然保護地體系是生態空間核心區,在核心區之外層是(2)生態空間管控區,也是生態保護紅線劃入的生態功能極重要、生態極脆弱、具有重要生態價值的區域,實行生態保護紅線管控措施。核心區+管控區,構成生態環境保護底線、自然資源利用上限。生態保護紅線之外,緊鄰管控區的是(3)生態空間控制區,已有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防沙治沙法,以及水法、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規定,實行生態控制措施,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外的天然林地、公益林地、禁牧草原、自然濕地、自然荒野。生態空間的外層空間是(4)生態空間共享區,兼具生態產品生產與農產品生產雙重功能。包括生態保護紅線之外的商品林地、可放牧草地、人工濕地……共享區處在農業空間與生態空間交匯地帶,多是難以集中連片利用的細碎、多樣化空間,不具規模經濟效應,但具有小而精、精而專、多樣化、功能化、特色化發展潛力。雖不能“一輪紅日艷陽天”,卻可以滿天星斗亮天空。
第四,建立生態產品生產經營制度。生態空間、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態產品,皆具經濟價值,皆有權利所有者。中國實行兩種公有制:全民所有+集體所有。過去,曾以林業、牧業為發展導向,以林產品、畜產品為生產經營目標,以林學、草學為底層邏輯。如今,治理生態空間,實行分區而治,需要構建起與之相匹配的生態產品生產經營制度。核心區、管控區、控制區是生態空間的主體空間,以生態服務業為發展導向,以生態產品為生產經營目標,以生態學為深層邏輯。要建立生態主體空間林產品、畜產品生產經營活動退出機制,以利于全面建立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產品生產經營體系,讓森林蓄積、草地產量支持生態產品高產高效、支持生態系統服務高質量發展。共享區是生態空間的邊緣空間,也是生態空間生產經營林產品、畜產品的主陣地,讓林木蓄積轉化為材積、草地產量轉化為畜產品,讓林學、草學的創新成果轉化為林業牧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驅動力。
第五,發展生態友好型經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表現在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過道空間,也表現在生態空間。這就是生態空間加載生態友好型經濟活動,推行“生態+N”可持續發展模式。其中,“生態”即是生態空間及其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態服務、生態產品,“N”即是以“生態”為基礎加載的旅游、康養、休閑、民宿、科研、自然教育……“生態”是本體,“N”是“生態”衍生品。當“生態”轉化為生態資產、生態資本時,“N”即是社會資本。“生態+N”也是生態資本+社會資本。生態資本是母體、載體,如同是一艘生態航空母艦,社會資本則是生態航空母艦上的航空器、艦載機。“生態”是友好型經濟發展的母體事業,在“生態+N”發展模式中具有決定意義,經濟規律與生態規律交織在一起,經濟規律服從生態規律。“生態”品質、品味、品位,以及自組織性、過程性、地域性、時序性,決定著“N”的發展路徑、發展潛力、發展前景。同時,“N”的精致經營,也會回饋“生態”,推動生態資本增值增益,促進“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價值轉化。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具有“生態航空母艦”的實力,要統籌推進生態母體事業與加載經濟高質量發展,以生態母體事業高質量奠定加載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以加載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母體事業可持續發展。
第六,維護生態產品生產經營秩序。在生態產品生態過程中,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存在自然與社會雙重風險,并由此構成生態空間安全隱患。比如,外來有害生物入侵的風險,失火、縱火、雷擊火、火燒連營的風險,盜獵生物資源、生態資源的風險,侵占生態用地的風險……一般而言,防患生產經營風險是生產經營者的責任。但是,生態產品生產經營極為不同,正像生態產品具有極強的外部性一樣,生態產品生產經營風險也具有極強的外部性,任何一個生產經營者都無法單獨應對風險。各級政府分擔風險責任,組織生產經濟者共同防范風險。生態產品的外部性是正的外部性、是“效益外溢”,各級政府提供生態效益補償,相當于集中統一收購了向外溢出的生態產品。生產經營風險的外部性是負的外部性、是“成本外泄”,各級政府主導生物災害防控、森林草原防火、生態資源督查服務,負擔了“外泄的成本”。此外,各級政府出資聘用天保護林員、公益護林員、生態護林員,建設“天空地”一體化監控系統,服務于生態產品生產經營,實現生態產品生產經營內部成本的外部化。
多年以來,我國推行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還草、天然林保護、生態公益林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促進了綠色版圖擴張,增強了生態系統服務功能,增加了生態產品生產,在生態環境由量變向質變上發揮了基礎性、戰略性作用。新時代中國林業部門負責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生態系統保護修復、管理維護,扮演生態空間實際治理者角色,背負促進生態生產力增長使命。
(四)生態產品的增長極限
生態產品生產力是生物體系轉化利用生態空間生態資源的能力。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空間,從三個方向決定了生態產品的增長極限。
首先是生物體系的極限性。植物、動物、微生物一體共生在食物鏈、生物網上,構成了生物體系。生物體系是有機的生態資源,是生態系統服務的實際生產者。生態空間物種丟失,導致生物體系殘缺,有機生態資源不足,繼而減損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目前,生物體系殘缺、有機生態資源不足,已經成為生態產品生產力的主要限制因素。綠色植物是初級生產者,將無機的生態資源轉化為有機的生態資源。推進生態保護修復,首先是保護修復生物體系,修補食物鏈,強化生物網,增加有機的生態資源。綠色植物是一體共生食物鏈、生物網的起點、端口,也是生態保護修復的第一站。適宜于特定生態空間的物種有限,生物多樣性、豐富性有限,有機生態資源有限,決定了生態產品增長的極限。
其次是無機生態資源的極限性。光熱水氣土是五大無機生態資源要素。當有機生態資源充足時,無機生態資源就成為生態生產力的限制性因素。光熱水氣土五大資源要素組合在一起,決定著生態生產力水平。光熱水氣土有無窮無盡的組合形式,決定了生態產品生產的多樣性。光熱水氣土不僅在空間上具有不同組合,在時間上也具有不同組合。萬物生長靠太陽。光是最重要的生態資源,但不是越多越好。有的空間陽光充足,超過生物體系生產需要,呈現“光富余”,甚至出現“日灼”;有的空間光照不足,不能滿足生物體系生產需要,出現“光短缺”,甚至是“白化”;有的空間,時而富余、時而短缺。在炎熱的夏季,當溫度過高時,超過了生物體系生產需要,導致生態產品生產線暫時關停;在寒冷的冬季,因溫度過低,生態產品生產線關閉休整。春季是全面啟動生態產品生產線的季節,當溫度升高過早或過遲時,就會導致生態產品生產線提前開啟或延遲開啟。水的供給也是一樣,不同空間差異很大,同一空間不同時節差異很大,有豐水區、枯水區以及豐水期、枯水期,豐水時超量供應,形成“洪水”“澇災”,枯水時甚至“斷供”,導致“干枯”“旱災”。在空氣中,隱含著生物體系生產所需要的物質,特別是二氧化碳具有施肥效應,其濃度直接影響生態產品生產力。二氧化碳總體富足、局部稀少。土壤是經歷千萬年生物體系運化之物,又是生物體系生產的生根之地、立足之所,土壤養分富足或是短缺至關重要。全部無機生態資源,呈現千姿百態的組合方式,形成了多樣化的生態樣式——生物體系、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態服務。在千姿百態的生態資源組合方式中,總有一個是最小限制因子,就如同木桶理論中的那個短板。緯向地帶性限制因子常常是降水量、積溫值。
第三是生態空間的極限性。地球表面有限,一個國家的國土空間也是有限的。經濟社會發展、人類文明活動,皆在有限的國土空間上徐徐展開。種養業、加工制造業、商貿服務、交通運輸,一產、二產、三產都需要空間支撐。不同生物之間的地盤之爭,本質就是生存發展空間競爭。在不同產業之間,也存在國土空間競爭。二、三產業發展擠壓一產,一產發展擠壓元產業。城鎮空間擴張擠占農業空間,農業空間擴張擠占生態空間,過道空間在三大主體空間中成長。生態空間是“元空間”,也是長期遭受擠壓擠占的空間。國土空間的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空間都需要高效集約利用,實行“畝產論英雄”。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專門劃出自然生態空間,并實行嚴格的空間管制,無疑是生態自省、生態自覺、生態自信,是文明發展的重大進步。生態空間是有限的生態產品生產生態容器,決定了其載碳量、載水量、載能量、載信量增長的極限。
目前實際情況是,國土空間約三分之二是生態空間,約三分之一是農業空間、城鎮空間、過道空間。生態學常識告訴我們,人們首先掏挖和占據了生物體系、生態資源最具優勢的生態產品高產區,并將其轉化為農業、城鎮、過道空間。曾經最具有優勢的生態產品高產區,大約提供了接近一半的生態產品,在目前已基本喪失了生態產品生產能力。留下來的生態空間原本是生態產品低產空間,且經過長期掏挖進一步低產化,現狀生態產能約是原始產能——理論極限產能的一半。以此量化分析,生態產品增長的極限就是實現生態空間生產能力“再翻一番”。
(五)生態空間產權制度分析
生態產品由生態用地所生產,但是,現行法律法規并無生態用地概念。我國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濕地保護法、防沙治沙法、水法等法律法規中,視森林、草原、濕地為農業用地,荒漠為未利用土地。其實,因生產過程、產品結構與功能上不同,生態用地與農業用地的財產權利性質也有很大不同。
農業用地是以生產經營農產品為主要用途的耕地、園地、草地、庫塘、溝渠以及經營管理用地,且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劃入農業空間的土地。生態用地是以生產生態產品、提供生態服務為主要用途的土地,包括森林、草地、濕地、荒漠以及保護修復、維護管理用地,且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劃入生態空間的土地。目前,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內土地,已經明確為生態用地。生態公益林地、禁牧草地、自然濕地、自然荒野,以及與農業共享的商品林地、天然牧草地也應劃入生態空間,視為生態用地。
農產品生產是自然參與、人工主導的過程。從自然天成的生態用地中開墾出農業用地,自然之物已轉化為人工之物。在農業用地上,人工建立起高度簡化的生態系統,并向生產過程輸入了大量物質、能量和信息。生產前人工整理土地、建造圈舍,生產中種植作物、飼養動物,生產中使用機械、灌水、施肥、藥物,生產后人工收獲、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勞動、資本、科技高度參與了生產全過程。特別是現代農業,為市場而生產,高強度投入,被稱為科技農業、設施農業、石油農業,在生產鏈全過程各環節已設定了清晰的產權邊界。
生態產品生產是人工參與、自然主導的過程。生態用地是自然造化,利用自然形成的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生態過程、生態產品。生態用地千姿百態、生產物種成千上萬,生態資源千變萬化、生態系統高度復雜、生態產品順時流動……人類參與了生態產品生產過程,主要是保護修復、維護管理,屬于輕度參與、微量參與,對生態產品生產并不形成實質影響。以現有產權理論,難以形成有效的生態產品生產經營產權制度。
必須建立健全覆蓋生物體系、生態資源、生態系統、生態產品生產全過程的生態空間產權體系。生態空間產權不僅包括地面權、地上權,還包含地空權。一般具有一組四項權利(1)生態用地產權。生態空間土地為生態用地,應按自然保護地(核心區)、生態保護紅線(管控區)、控制區、共享區分別設置權利結構。(2)生物體系產權。植物、動物、微生物一體共生,構成生態系統食物鏈、生物網,生物體系完整性是生態生產力的重要基礎。生物體系如同是生態生產設備體系,一草一木、一鳥一獸,皆是生產者。要以促進生物體系完整性為目標,設置生物體系權利結構。(3)生態資源產權。光熱水氣土等生態資源是生物體系進行生態生產的必備原料,決定著生態產品生產力。生態資源從屬生態空間,生態資源產權是生態空間產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4)生態產品產權。生態空間的生態碳匯、花開花落、四季美景、碧水藍天、負氧離子、植物精氣、動物精靈……生態空間之載碳、載水、載能、載信,皆是生態空間權利。各級政府提供的生態效益補償,本質上是為生態系統服務支付的“服務費”。全民所有的生態空間為全民提供了生態系統服務,不需要支付服務費,只需要支付生態空間管理、生態系統維護費用。
我國林業部門是監督管理生態空間的主體部門,從這一意義出發,生態空間即是“林業空間”。然而,生態空間產權遠不止“林權”“草權”。一般而言,林權、草權是從增加林產品、草產品生產,以及發展林業、畜牧業角度設置的產權。而生態空間產權是立足于生態產品生產,以及發展元產業——生態產業而設置的產權。從目前情況看,林權、草權在生產生態產品的生態空間核心區、管控區和控制區已不完全適用,多適宜于生態空間與農業共享區。
進入新時代,中國林政巨變,林業部門之“林業”已不是“一業”,林業和草原也不是“二業”,而是整體擴展至生產生態產品的生態空間。生態空間具有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農業農村三副面相,定尊于生態產品,三相歸一,跑贏時代。致力生態空間治理,促進生態產品生產,躬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的神圣使命,自當順時應勢、乘勢而上,使洪荒之力,有所作為、有大作為。
圖片
-
2022年全國賽艇錦標賽在浙江
河北省三部電視劇獲第31屆中
今年1至9月河北省電子信息產
-
衡水謀劃了32個特色果蔬單品
河北省打出資金和政策“組合
全國219個城市被授予“國家
河北濕地公園數量有了跨越式
粵港澳大灣區的中歐班列開行
中國空軍“八一”飛行表演隊
-
2022年第22號臺風“尼格”已
中國空間站迎來重大時刻 空
粵支持韶關建設國家老工業城
清遠清城區全新打造的校外未
廣州年內將在南沙各鎮街布局
廣東獲第二十三屆中國專利獎
-
河北邢臺出臺20條措施 努力
河北高邑指導企業挖掘傳統文
石家莊一90后志愿者成功捐獻
前三季度石家莊規上工業高新
江西資溪“兩山轉化中心”推
暢通道興貿易 廣州海關關區
精彩推送
- 世界熱資訊!湖南省政府近日印發《湖南省碳達峰實施方案》
- 黨雙忍:生態空間經濟分析
- 天天觀天下!廣電計量:黃躍珍辭任董事長 李瑜接任
- 證監會同意清越科技科創板IPO注冊
- 600輛!優信打造合肥最大SUV寶藏樓
- 世茂股份發布10月業績快報 1-10月銷售額約78億
- 看中“零跑”交定金 如今退車提承諾
- 播報:德邦快遞快遞員代為簽收 屏幕破損賠不賠
- “榜一大哥”在陌陌平臺打賞禮物30萬 他說自己被女主播“辜負了”
- 每日信息:杭州鉑瑞悅府沿街餐館里“霧茫茫” 顧客猜什么菜
- 廣州幸福小站:創新創業新模式自助交友機
- 北京:對通州區臺湖、馬駒橋地區商品房執行經開區商品住房政策
- 全球今頭條!微商豪門麥吉麗擦邊的代理機制
- 焦點要聞:合景泰富集團:10月預售額42.2億元
- 銀行板塊跌0.13% 蘇州銀行漲2.63%居首
- 【新視野】當虹科技前三季凈利降413% 3年前上市募資10億
- 蘭溪交投1.64億元競得金華蘭溪市1宗商住用地 溢價率3.46%
- 全球熱文:心泰醫療港股上市首日平收 所得款項凈額約5.67億港元
- 安博通前三季凈利降196% 上市三年兩募資共8.6億元
- 環球頭條:常青股份擬定增募資不超8億元 股價漲0.57%
- 環球動態:龍光集團: “有信心盡快推進整體債務管理方案”
- 全球通訊!永康江南民豐3.81億元競得金華永康市1宗商住用地
- 焦點!仲量聯行:中國辦公樓市場發展動能不減
- 天天快資訊:428米海南第一高樓啟動復建
- 常見電工36個符號各代表什么 電路圖符號大全圖解
- 天天最資訊丨陽光諾和漲15% 上市17個月擬全資收購實控人控制企業
- 世界上最大的5個廣場分別是五個 國家廣場的靈感最初源自什么
- 新消息丨碳中和板塊跌0.22% 東珠生態漲10.05%居首
- 全球速遞!《潮州市區域發展“十四五”規劃》正式印發
- 播報:中建交通建設成功發行3億元超短期融資券
- 如何鑒別鉸鏈的好壞 怎么講解樂高鉸鏈結構
- 環球速訊:收評:三大指數午后低位盤整 數字貨幣板塊漲幅居前
- 環球簡訊:需理性看待琶洲片區房地產趨勢
- 鉸鏈的主要性能指標有哪些 鉸鏈安裝注意事項有哪些
- 每日速訊:陜西持續開展保護區野生動物分布點全面監測工作
- 關注:銳明技術前三季度凈利降228% 三年前上市募資8.2億元
- 鉸鏈大家知道是什么嗎?什么是鉸鏈結構通俗解釋 鉸鏈的分類介紹
- 世界最新:房地產開發板塊漲0.38% 首開股份漲5.48%居首
- 環球精選!越秀集團成功發行4億元綠色中期票據(專項鄉村振興) 票面利率2.45%
- 板方材的材積怎么算?1米木材材積表大全介紹 2米木材材積表一覽
- 頁巖油和石油的成分和物理性質介紹 頁巖油的利弊分析
- 可以吹飛裙子的無線便攜渦輪扇,火遍戶外圈!
- 足力健“雙十一”攻略,這么買就對啦
- rj45接口是網線接口嗎?RJ45接口網線應該如何連接?
- 共探計算產業新征程 2022世界計算大會召開
- 備份文件的擴展名一般是什么?bak備份文件應該怎么打開?
- 微型計算機的內部總線分為哪三種?電腦內部總線的技術指標有哪些?
- 計算機中存儲的圖像屬于什么?BMP圖像文件格式相關知識介紹
- UAC被禁用可能有什么影響?Windows系統UAC是什么意思?
- 核心數和線程數分別是什么意思?CPU核心數和線程數哪個比較重要?
- wmiprvse.exe是什么程序?wmiprvse.exe進程可以結束嗎?
- .json后綴的是什么文件?json文件的作用都有什么?
- 父進程和子進程可以并發執行嗎?并發進程是如何執行的?
- 雷靂端口是什么接口?雷電接口和usb接口的區別有哪些?
- 磁盤指的就是硬盤嗎?軟盤指的是什么東西?
- resource是什么文件夾可以刪除嗎?文件和文件夾的區別有哪些?
- 電腦core是什么意思?英特爾酷睿是什么意思?
- 藍牙aac是什么意思?藍牙耳機sbc和aac音質哪個好?
- cmp設備是什么東西?電視cmp停止運行什么意思?
- onu設備是什么意思? OLT設備是交換機還是路由器?
- sim卡鎖定之后有哪些作用?手機SIM卡相關知識簡介
- lte是什么網絡類型?LTE和4G的區別都有什么?
- pdf/a是什么文件格式?PDF/X PDF/E和PDF/A三者區別介紹
- c語言可以處理的文件類型有哪些?文本文件和二進制文件的區別介紹
- 瞄準領軍企業開展精準選商 唐山市全力推進項目快開快建快投產
- 黨委書記講授專題黨課 | 錢磊:把握工運時代主題 繁榮職工文藝
- 全總文工團召開專題會議 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 打好藍天保衛戰 滄州市從根本上確保露天焚燒隱患“清零”
- 今日看點:銷量穩扎穩打向上突圍,智己L7用“駕控”和BBA拼刺刀
- 國內成品油迎年內"十三漲",一箱油多花約6元
- 今日上市:南方路機
- 速看:納指漲0.85% 大全漲10.8%水滴跌10.7%蔚來跌6%
- 熱頭條丨比亞迪10月銷量超21萬臺 三季度業績“爆表”
- 每日快報!表顯續航160公里,不到100公里就“趴窩”
- 河北省全面加大煤礦冬季“四防”工作的監督檢查力度
- 天天微速訊:今日申購:美埃科技、雅葆軒
- 天天簡訊:欣旺達子公司成為大眾HEV項目電池包系統供應商
- 河北石家莊等三市再次獲評“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
- 世界熱頭條丨浙江大農、新贛江11月14日北交所上會
- 河北省137家企業入選縣域特色產業集群“領跑者”名單
- 加快發展現代商貿物流 河北首次開啟中歐班列“公鐵海”聯運新模式
- 前三季度河北省118個縣(市)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3.9%
- 三安光電:三安電子及三安集團累計質押5.59億股
- 【播資訊】華夏銀行:聘任關文杰為行長
- “招保萬金”元老級的利潤不盡如人意 房企遭遇了史上最難的三季度
- 《守望先鋒2》接檔回歸已滿整月 延續口碑要提升可玩性
- 營收凈利同賽道排第二 華廈眼科?于11月7日正式上市交易
- 海外潮牌紛紛瞄準中國市場 熱度不減的Supreme北京首店來了
- 多國旅游限制解除 國際郵輪巨頭們實現業績回暖
- 【世界獨家】陜西咸陽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 焦點報道:廣東物協歐洋:高質量發展的目標就是讓人們過上高質量的生活
- 世界聚焦:全球首個碳中和時裝周,零皮草助力實現“雙碳”目標
- 天天熱議:中國金茂:前10月簽約銷售額共1231.8億元
- 當前快看:廣東物協施仁忠:將市場需求作為創新的根本動力
- 陜西寧東林業局開展野生動物保護和疫源疫病防控宣傳
- 廣東物協魯軍:積極轉變觀念 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
- 快看:鼎勝新材龍虎榜:機構凈賣出2.41億元
- 每日快訊!通州房地產20億元公司債券已獲反饋
- 世界百事通!碧桂園助力生態人居建設
- 世界簡訊:重慶市梁平區榮獲“國家森林城市”稱號
財經
要聞
公司
吉卜力工作室如今已加入到主題公園的浪潮,并于11月1日正式對公眾開放全球首個項目,將《龍貓》等經典作品的場景復原至現實世界。對于吉卜
詳細>>隨著在線旅游企業數量的不斷增多,售賣不合理低價旅游產品、違規利用用戶個人信息等問題也時有發生。11月1日,文旅部發布《文化和旅游部關
詳細>>兩個小時,這是越南全國首票榴蓮從裝車到運送至我國廣西崇左友誼關口岸的時間。得益于一體化供應鏈,2021年,中國與越南進出口貿易額達到23
詳細>>11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截至9月末,10家A股上市農商行資產規模均有所擴大,重慶農商行、上海農商行仍以萬億元總資產位居前列。營
詳細>>西貝餐飲集團(以下簡稱西貝)在兒童餐的道路上越走越深。11月1日,北京商報記者從西貝獲悉,其將推出西貝兒童餐零售產品。目前,部分西貝門
詳細>>新一期麻辣粉和逆回購操作如期公布。9月15日,央行發布消息稱,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充裕,開展40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操作和20億元
詳細>>